岭南文化资讯

全运会开幕式机器人敲的系何物?来自2000年前南越国的铜句鑃
广州日报
0赞
2025-11-11


在9日晚举行的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上,随着由机器人演奏的乐声惊艳响起,广州西汉南越文王墓中出土的古乐器——青铜句鑃也名满天下。

全套八件的南越青铜句鑃

制成于公元前129年 为岭南音乐史写下厚重一笔

南越文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墓葬,深藏于象岗山山腹,共有7个墓室。其中东耳室出土了乐器和酒器等121件/套随葬品,象征着墓主生前的宴乐场所。一套八件的青铜句鑃便出土于东耳室的北墙下,与其临近的陪葬物品有青铜编钟、石编磬等大型打击乐器。

青铜句鑃出土时情形

这套铜句鑃是岭南首次发现如此大型的越族打击乐器,一套共8件,重191公斤,最大者通高64厘米,重40公斤;最小者通高36.8厘米,重10.75公斤。

铭文记录下制作时间等重要信息

在八件铜句鑃的表面,都阴刻着两行平行的篆文“文帝九年 乐府工造”。说明这套青铜乐器是在南越文王赵眜在位第九年(即汉武帝元光六年,公元前129年)制成的。“乐府”二字反映出南越国效仿中原设有乐府这一音乐机构,可见南越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融合。“乐府”的铭文,也是古代“物勒工名”制度的体现,乐府机构的工匠们将姓名或官职铸刻于器物上,以便监督器物质量和追溯产品责任。在这八字铭文的正下方,还分刻有“第一”到“第八”的序号,与其大小正好对应,体现了南越乐府对礼仪乐器的规范化管理。

作为先秦出现的青铜编列打击乐器,句鑃是中国古代礼仪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000多年前,位于岭南地区的南越积极引入中原文化及周边地区文化,设立乐府机构,铸造了这套具有典型南方特征的大型打击乐器,与源自中原地区的编钟、编磬等组成了一套铸造精美、组合巧妙的宫廷大型编悬乐,为岭南音乐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周密测音采音制作 让“千年乐音”重鸣

自1983年出土以来,这套铜句鑃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。在进行必要的除锈处理后,这套铜句鑃长期展出于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“南越藏珍——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”中,让公众得以近距离接触了解古代音乐文化。出土以来,在专家周密的验证和策划下,铜句鑃曾经两度测音,为了解句鑃的铸造、功能提供了必要的数据。据了解,近期专家和研究人员对铜句鑃进行了第三次测音和采音,即使跨越两千余年,句鑃的音色依然雄浑悦耳,经采音制作而成的句鑃乐音,在十五运会开幕式上,传入千家万户,传入公众耳中。

古代的句鑃多使用于国家大型活动和重要仪式,体现了古代贵族的祭祀礼仪和宴乐方式。时隔两千余年的句鑃乐声在十五运会开幕式上响起,让全国人民在穿越时空的乐声中感受激昂向上的运动精神,这是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为全民所共享的体现,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在公众文体活动中的具象呈现。

目前所见体形最大的铜句鑃

“句鑃”(gōu diào),是一种青铜编列打击乐器,呈合瓦形腔体,于口弧曲,扁长柄,通常插植器架或地面进行演奏。它的名字不见于古籍记载,而是源于器物本身的铭文,在早年发现的三套青铜器“其次句鑃”“姑冯句鑃”“配儿句鑃”上的铭文均显示这一形制的器物在当时被称作“句鑃”,因此研究者便将与之相近的器物称为“句鑃”。

句鑃是产生于东周时期吴越地区的青铜敲击乐器,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山东等地均有发现,江浙最多。古代以制作材料来分类乐器,共有金、石、土、木、丝、革、匏、竹八种,统称“八音”,句鑃以青铜制成,属于八音之中的金类。根据铭文记载,句鑃通常在祭祀和宴飨时使用。演奏时,需设置底座来固定柄部,口部朝上,用槌敲击,这与编钟的悬挂方式大不相同。句鑃的造型为合瓦形,属双音钟,可分为正鼓音和侧鼓音。

现存的铜句鑃中,数量在三件以上且成编的极少,广州西汉南越文王墓出土铜句鑃八件成组,是较为少见的大型铜句鑃,具有四个典型特点:一是体形最大;二是与钟、磬、琴、瑟等多种宫廷乐器同出,是南越自铸的乐器;三是调音痕迹明显,可见是宫廷中的实用乐器;其四,这也是目前所见唯一的西汉时期青铜句鑃。

 

原标题:开幕式上 传来穿越两千年的南越句鑃乐声

文/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通讯员 南越王宣

图/南越王博物院提供

赞助商连接
3D开发
百度搜寻:《全运会开幕式机器人敲的系何物?来自2000年前南越国的铜句鑃
如本文侵权,请把本文相对应的原创链接及文章作者证明发至邮箱service@yuetol.com,核实后本站即删除。



相关话题Tags


相关内容


网友回应 更多回应(0) 进入可赞踩

发表回应
默认免登陆匿名发表
   

粤村镇点击此处一分钟即可智能化为您的村/镇 开通「某某村之窗」!其他类型注册:粤人 | 粤机构 | 公司